研究进程

我们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人体冷冻与复活技术,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新兴科学技术,旨在研究体温对寿命的影响,被国际上列入“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科学技术”。

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人体冷冻技术,基于196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埃廷格(Robert Ettinger)的研究理论,即早期临床性死亡可以通过冷冻人体在未来实现复活。

2009年6月,我们组织技术专家对被誉为“人体冷冻学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的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全球人体冷冻技术发展及其成果展开分析论证。在大量借鉴和参考早期国际人体冷冻研究相关数据和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确立并启动了人体冷冻工程技术研究。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人体在低温环境下活组织的代谢活动能力明显降低,在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将处于生机停顿状态,一旦顺利解冻,人体将可恢复生机。


u=3357979099,1941197499&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2017年8月,国务院侨办和北京市共同设立“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与此同时,北京清美联创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6位人体冷冻技术科学家,有着该领域资深的研究经历,是国内外前沿的人体冷冻科技力量,在解决人体低温保存等共性难题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通过接续进行冷冻人体手术和濒死病人的挽救手术,在病人脑细胞和心肌细胞死亡前短时间内用冷冻液替换全身血液,实现了超低温冷冻的程序化降温阶段上的技术突破。对置放在零下196度液氮环境的病人成功实现了冷冻保存,人体冷冻工程中冷却和保存阶段的技术均获得圆满成功。

我们认为,人体冷冻技术的逻辑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而记忆是建立在脑部每一个细胞的生物化学结构上的。医学意义上死亡后,事实上脑部细胞经过好几个小时后才会死去。而此时我们应用玻璃化人体冷冻技术将脑细胞的状态固定下来,则等同于把人封存在濒死状态。对于临床死亡者本身来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没有梦的睡眠状态。这种状态不论实际上度过了多少年,等到苏醒那一刻,对于“死亡者”来说是没有时间感的,与睡了一夜醒来感觉一样。

近年来,我们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与世界前端的研究机构和专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经过几代技术迭进,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已经研究成熟的玻璃化冷冻技术不会形成组织细胞的细微冰棱,即便产生脑神经细胞损伤也微乎其微,未来可通过纳米机器人或干细胞进行修复。


146198251265285436.png


目前,海外院士工作站正集中技术力量,开展人体冷冻工程中的复苏阶段关键技术研究。我们愿与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有识之士精诚协作,共同开辟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交流互鉴的通道,探索解决人体冷冻工程面临复苏的共性难题,在不断进步中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长生不老,人之夙愿。目前,我们掌握的玻璃化冻存技术已经实现了人体冻存,该阶段性成果可以将“死去”的患者按下生命的暂停键,有效避免了焚烧火葬的结局,提供了未来复活的生机。